体育产业放眼中西部发展 品牌鞋企各领风骚
【鞋网-国内市场】“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动内需,灾后重建,满足众多体育品牌渗透,并影响更多二、三线及以下城市的需求。”谈到本届体博会为何选址成都,国家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主任马继龙表示,体博会是为体育用品业服务,选择举办地点是以企业的需求考虑的。
最近几年,如何占领广阔的中西部及二、三线城市市场,成为摆在众多体育用品企业面前的共同课题。
相对来说,一线城市和东部地区的体育产品市场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市场竞争也异常激烈;而中西部体育用品市场却处于起步阶段,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西部地区的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快速增长,城镇化仍有较长的道路要走,而国外各大体育产品企业对这个市场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或者其零售网络还没有充分在这个区域铺开,这就为国内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潜力。事实上,安踏、匹克、鸿星尔克、乔丹、361°等品牌,正是把市场重点放在中西部和二、三线城市,其销量才在近几年获得快速成长。
“去年,二、三线城市的消费者购买力的提升有目共睹,城市化也为体育用品行业提供优越的位置,以开设新店。”在安踏去年的年报中有如此描述。截至去年底,安踏在全国共有7549家门店,长江中下游各省市组成的东部区域市场有2743家门店;西南地区及福建、广东、海南组成的南部区域市场有2268家;西北、华北和东北组成的北部区域有2538家。这组数字显示出,安踏的门店在全国分布相对均匀,在对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占领中,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国内另一体育品牌李宁对市场的分区与安踏类似,但在其7915家门店中,有3288家分布在东部,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39.2%;有2820家分布在北部,销售收入占总收入的41.2%;而南部只有1807家门店,销售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8.6%,远低于另两个区域。这组数字反映出,李宁的门店数量与销售收入在全国分布不均,这或许是李宁近几年增速低于安踏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一状况,李宁公司在去年的年报中已提出,未来要继续扩大销售渠道的覆盖,其中以二、三线城市为拓展的主力市场。
回想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因为有国家优惠政策扶持、能引进境外的先进技术和资金,吸引全国的人才和资金。近几年,东部沿海地区的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持续上涨,每年春节后,沿海地区都会出现“用工荒”,包括体育用品在内的制造业又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不断被压缩。为降低生产成本,包括体育用品在内的整个制造业呈现出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
中央政府也鼓励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迁移,去年9月公布的《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对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给予财税、金融、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中西部很多地方政府对此非常踊跃,纷纷根据当地特点承接内迁行业。
体育用品制造业目前向中西部转移最明显的是为境内外体育品牌代工的企业,由于代工企业本身利润较低,对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涨相对敏感,向中西部迁移的愿望更迫切。比如,为耐克代工的广硕集团亚荣鞋业有限公司落户湖南祁阳;为特步、安踏、凯迪拉克、乔丹、耐克等境内外品牌生产运动鞋的福建艾力艾集团,在河南上蔡投资兴建河南飞度鞋业有限公司;杭州中羽集团海峡服饰有限公司在河南荥阳投资兴建河南海峡服装有限公司,主要生产耐克、阿迪达斯、李宁、特步、德尔惠品牌服装及家纺、羽绒、服装面辅料。
在国内大品牌中,李宁公司最早于2008年启动了湖北荆门李宁工业园,该园虽占地3200亩,但李宁公司只拥有300余亩,其余由其核心供应商共同打造,7家核心供应商分别组建了服装集团和鞋业集团,在此地从事李宁服装及鞋类的生产。
另一国内品牌匹克,目前有三条建成的生产线,除福建泉州和惠安外,还有江西上高。该公司2009年上市时曾透露,计划于2013年将江西上高的鞋厂生产线由现在的6条扩充至16条,届时年产量将达1200万双。针对江西市场,匹克对七城会、江西省运会等赛事进行了赞助,希望在当地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体育用品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既降低了自身的生产成本,又拉动了经济发展,并向当地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有利于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占领更多的市场。
链接 优势日渐显现
尽管竞争越来越激烈,国内体育用品企业开始加速争夺市场,但相比一线大城市,中西部地区依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首先是成本相对低,可以实现制造业较低成本的扩张,而且人工成本也不高,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小。城市居民往往习惯在固定场所购物,这对于培养忠诚顾客群有帮助;其次是市场上升空间较大;再次是具有较强的购买能力,中小城市的高端消费群体主要是私营业主和政府公务员,对价格的接受能力越来越强。
数据显示,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74%、81.2%、80%和82.6%,地区经济差距缩小的结果使消费市场的空间扩大,区域消费协调发展。
来自商务部的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消费增速在18%以上的省区市占到了83.9%,其中天津、海南、安徽、江西、贵州、黑龙江、湖南等地区的消费增长较快,增速均在19%以上。
以安徽市场为例,该省有6000多万人口,17个地市,在中部崛起等利好政策的带动下,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大。在此前公布的2010年各省区市GDP含金量排名中,安徽仅排在上海和北京之后,排名第三。2010年,安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2009年突破3000亿元大关后,再跨千亿元台阶,达4151.5亿元,增长19.2%,增幅居全国第三、中部第一。